一种新的艺术倾向与潮流的出现,总是会引起不同观点和思想的争论,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改革三十年多来,涉及艺术发展在艺术界出现过若干次争论。其中,涉及传统与现代(当代)问题的争论最为频繁和激烈。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关于艺术是否破除“文革”的禁锢而接纳现代主义艺术观念的讨论,中经“中国画”是否已经“穷途末路”的争鸣,直至90年代实验水墨对传统绘画的冲击,都为人们重新认识传统艺术并把握艺术创新的努力起到积极的作用。尽管争论的角度与观念非常复杂,但是,一个中心问题是:我们的艺术思想是否需要彻底的解放,以适应时代的进步和需要。在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中国当代艺术开始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讲,除了从经济领域给予观察外,世界对中国改革开放的认识也来自当代艺术的创造成果,当代艺术对世界的这种强烈的影响和吸引力不仅使中国当代艺术成为世界不少国家美术馆和艺术机构的收藏,也使得中国的当代艺术家进入了他们的艺术史著作和教科书。在2010年度的国际艺术市场里,中国当代艺术家在世界前十位中占有五位,这样的成绩与影响力带动着全世界对中国当代艺术以及文化发展的关注,而这些艺术家均为2011成都双年展的参展艺术家。让成都观众高兴的是,正是有这样一些艺术家的参加,极大地增加了本届成都双年展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很明显,2011成都双年展的这样一个基本背景决定了本届展览足以让观众,尤其是成都的观众对展览有更多的兴趣和关注。事实上,2011成都双年展吸引了28万观众去参观,其中有大量来自外地艺术家、学生、文艺机构以及国外观众前来参观展览。展览的影响力是空前的。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当代艺术长期以来仅仅给人限于油画、装置、影像的范围,然而,2011成都双年展同样有不少国画家参加,只不过这些国画家几乎选自江浙城市的画家(本地国画家仅有一位)。这意味着,展览策展人并没有将国画或者国画家排除在当代艺术或者当代艺术家之外。
但是,如此一个可以为成都的艺术家带来学习、研究、讨论机会的展览,却没有引起在本地有名的画家前去参观,其中一些国画家还是艺术机构(例如画院、美协)的负责人与领导。我相信,这些在成都范围内拥有名气的画家基于体制和思想上的局限性,难以有勇气承认自己在艺术上的不足,他们对改革开放以来当代艺术本身缺乏充分的认识,他们也许担心由于对当代艺术中具有创造性的部分的承认,影响到自己的“权威性”与地位。艺术当然应该是百花齐放的,但是,在过去的艺术事业中,究竟在什么时候、做出了什么有全国影响力(更不用说世界影响力)的展览与作品?在不同时期的艺术争鸣中究竟获得了什么样的进步与公认的成绩?这是成都本地艺术家,特别是那些在内心对2011成都双年展不服的艺术家可以去思考和反省的。
实际上,那些对2011成都双年展有意见、甚至根本就没有去观看展览的画家大多为画院和美协体制内的国画家,他们拥有国家提供的画室、工资、津贴,他们占有更多的物质和体制带来的资源,但是,却没有一个成为举国举世公认的艺术家,他们作品的影响力甚至几乎出不了成都。究竟是什么使得这些拥有体制优势的画家不能画出对中国对世界有影响力的作品出来?与之相对照的是,那些在国际上具有响亮名声并获得广泛赞誉的艺术家几乎没有一个是依赖国家政府给与的物资条件进行创作的,方力钧、岳敏君大学毕业没有工作,他们住在圆明园仅仅靠画广告为生;王广义从1992年离开教书的学校,生活从此没有稳定的来源;张晓刚在90年代后期已经将自己的工作室迁往北京,靠卖画为生。这两种艺术家之间的真正差异是什么?显然,正是90年代初开始的市场经济的发展,迫使那些具有创造精神的艺术家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他们对世界各国艺术的了解和学习,使得他们在艺术思想和观念上拥有巨大的优势,这些艺术家正是在市场经济的社会中依靠自己的天赋与智慧完成了举世公认的艺术成绩。
显然,正是由于现有文化体制的约束,使得体制内的艺术家不思进取,或者无需进取,而体制外的艺术家只有通过自己的全力以赴,才能够获得生存与发展。体制内外形成了鲜明对比:前者思想保守,后者思想自由;前者没有竞争却有资源,后者没有资源却有竞争;前者心胸狭隘难以接受新生事物,后者心胸宽广不断吸纳新鲜资讯;前者囿于机关(单位)大院不了解社会,后者不时不在认识和理解现实生活。这样的差异决定了思想境界、艺术观念和创作能力的巨大不同。这种不同正好暴露出今天文化体制的弊病,如果现有的文化体制继续存在,铁饭碗继续存在,不思进取、心胸狭窄、浪费资源、艺术平庸就会继续存在。想一想,国家每年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意义何在?
基于以上看法,我以为政府每年放入文化艺术事业的经费的使用制度可以改革:通过文化艺术奖励基金或者其他非传统的资源鼓励机制的建立,以一种公平的方式,奖励和支持那些在文化艺术领域里做出成绩的艺术家,尽可能地减少缺乏竞争机制的资源配置。文化艺术领域的发展需要政府和国家的支持,但是,这个支持的方式应该有利于艺术资源的公平分配;有利于鼓励和刺激艺术家创作的积极性;有利于艺术思想的更加解放;有利于中国艺术与世界当代艺术的对接和融合。
我们国家的经济领域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现在,基于中央提出的关于文化艺术发展的战略,原有的文化艺术体制面临挑战与变革。文化艺术领域里的争鸣永远会存在,也应该保证它的存在,这是正常和必须的,可是,借艺术争鸣和不同观点来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和地位,却又拿不出像样的作品、做不出有影响力的展览却是不正常和需要改变的。所以,我认为2011成都双年展引发的前述问题是一个老问题:文艺体制需要改变。与之前的背景不同的是,现在正是改革文艺体制的时候。
2011年11月28日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