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vely may not be without bleakness,

在过去的两年多里,拍卖场和博览会上的空气——当然有媒体的作用——使艺术界的人们欣喜若狂,当然也有十分沮丧的人。欢笑与忧愁夹杂着担心与贪婪,演员与观众各有自己对现场的反应与感受。对于那些在国际舞台和重要展览上频频亮相的艺术家,他们通常被称之为“成功”或者“当红”,他们已经是功成名就的人;那些在九十年代末开始受到关注并已经取得广泛注意的艺术家也充满着激情与渴望,他们好像是进入战场的新兴主力,他们对自己艺术的未来有特殊的期待;当然,对于更多的年轻艺术家来说,未来的可能性究竟如何也许还是一个未知数,金钱与名利的诱惑,对热闹与清冷的满足与担心,不断开幕中出现的新人的刺激,以及来自任何地方的信息,都成为影响年轻艺术家心理状态的因素。在批评家这里,50年代出生的人开始陆续回到书桌,他们中间,有的还挣扎在策展的第一线,与那些新出现的策展人发生事实上的竞争,后者身体健康,思想敏锐,并且对新艺术有轻松的理解力;那些回到学院或者家里读书的人,受着身体、工作压力以及对未来时间有什么可能性的考量的折磨,显然,一个新的阶段正在形成,市场与展览的日益增多,将导致大量的策展人和批评家的产生。在市场方面,新兴画廊、拍卖行和博览会层出不穷,来自不同渠道的资金涌入艺术市场,实力单薄、眼光短浅、缺乏修养的投资人在开始不得不退出市场,而财大气粗的投资人出于资金过剩、开发新的投资领域、附庸风雅以及受人唆使等等原因,在刷新市场中的数据与名单,这个势头暂时还看不到尽头。同时,完全是因为全球化的基础与中国充满可能性的未来,大量国外的艺术机构、画廊、收藏家、美术馆以及企业纷纷进入中国的艺术领域,他们或者在中国建立空间与机构,或者在美国和英国的拍卖场上购买中国艺术品,就像泉涌般的国外资本流入中国一样,大量的西方资源也进入中国的艺术领域。在官方,不仅数量有限的美术馆在不堪重负地举办各类展览,并且也开始实施地方分馆计划(例如中国美术馆将在青岛等城市建立分馆),大量民间美术馆也在各个城市出现。不管这些美术馆的资金来源究竟如何,也不论这些美术馆的投资人与管理人有什么别的企图,总之,新的艺术空间的产生也成为当代艺术热闹非凡的物证。在展览与运作方面,作为上帝的时间几乎没有给予任何展览充足的机会,尽管画廊经理可以说:“我们有效率,我们很专业”,但是,任何明眼人都能够看出,构成闪电般展览的主要原因是对效率和效益的追逐。

对以上的局面,人们很容易地用“繁荣”、“火暴”来形容。谁不想繁荣?谁不想增加自己的财富?谁不希望自己的工作受到社会的认可?一句话,哪一个称职的士兵不愿意做伟大的将军?就世俗社会而言,这所有的努力都是正当的。我们是肉体的存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靠具体可以感知的肉体进行的。所以,一旦我们避开物质世界的存在,避开创造物质世界的重要性,我们将事实上不存在。

可是,是什么认识到肉体的存在?我们依据什么知道什么是肉体?知道我们是我们?知道什么是人?当我们走进展览厅,我们究竟在要什么?我们为什么要与另外一些到场的人打招呼?我们要说什么?为什么说这些?我们为什么要离开展厅?我们为什么要观看一件作品?即便作品是社会生活的托词,我们也要问:我们为什么需要这个托词?当然,每个社会的角色都可以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这样而不是那样?

没有一个“傻比”会回答说:我就是为了钱,尽管他的内心唯一的目的就是金钱。如果有人敢于冒截断人类文明的基本语境的风险,那么我们就可以理直气壮地问他:你是人么?

我要说的意思已经很清楚:今天的热闹未必没有凄凉。对于艺术家来说,我们从事艺术究竟是为了什么?这不是一个古老的问题;对于批评家来说,观看与认识艺术究竟有无持久的意义?对于策展人,展览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对那些投资画廊的人,我们真的很想知道你是否发自内心对艺术充满乐趣?

艺术有复杂的功能。举例说,即便我们受够了工具主义历史的毒害,也不是忽略毕加索的“艺术是攻击敌人的武器”表述的理由。的确,不同的时代与语境,艺术功能的重点不同。我们没有权力和理由去干涉任何人对艺术的理解与创作。可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需要艺术做出特殊的贡献。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即将结束,我们——所有参与当代艺术领域的角色——究竟为这个十年做出了什么?成千上万的艺术家、收藏家、投资人、经理、批评家构成了金字塔的建设与繁荣,可是,历史仅仅选择金字塔尖上的那个部分,这叫“历史抽样”。尽管微观史学家提醒我们要注意一滴水的重要性,但是,只有反射这个世界奇观的水滴才是我们所关注的。不要以为现场与物质的成功就是艺术的胜利,也不要把自己的心神放在物质领域,物质已经通过肉体支撑着你,这个前提你不用担心——哪怕你不知道明天的饭碗在哪里,你完全可以将身心投入到对社会问题、历史问题、人类问题以及包括自己与社会、历史和人类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与表达上。关注艺术而不是关注金钱仍然今天的课题。常识说,肉体将成为飞散在空中的齑粉,精神却会以物质的方式永存。这是一个过分悠远的古训,但是,对于每个有灵魂的人来说,献身精神是永远有效的。所以我们要问,在参与当代艺术游戏的人当中,究竟有多少人有献身精神的呢?就这个角度上看今天的热闹,的确也夹杂着凄凉,但愿仅仅是一丝。

2007年9月7日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