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不是为专业艺术院校学生编写的教材——尽管他们可能会翻翻这本书看是否有助于学习,而是为那些对艺术史有很大兴趣的非专业读者提供的一次学习与研究心得。事实上,今天的中国艺术院校也并没有一个“如何学习艺术史”的课程,艺术史和艺术史学史是专业美术学院史论系的课程,其他艺术实践专业的学生仅仅是开设西方和中国美术史的公共课。由于学生兴趣和素质上的差异,也由于老师选择的教材的不同,导致不同学生对艺术史课程有不同的态度和学习结果。
我从大学二年级开始自学艺术史,陆续翻译了一些西方美术史的著作,翻译的工作不仅增加了我对西方美术史的了解,也使我有了写作艺术史的体例与方法上的认识。随着阅读和翻译的增加,我尝试着写作关于艺术和艺术史的小书。最初(1987年),我应一个文化丛书的约稿,写了《现代绘画:新的形象语言》,这是一本介绍西方现代主义绘画发展史的小册子,时段从印象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绘画。1989年底,我与易丹开始写作《中国现代艺术史:1979-1989》,从这时起,我渐渐地建立了对艺术史的个人观点,并将艺术史的研究与写作限定在对中国现当代艺术史的范围内。我写作艺术史有二十多年的时间,正处于中国发生剧烈而又复杂变化的时期,我对生活其中的这个时代有巨大的兴趣,尽管中国的历史学家们至今也对19世纪末以来的历史小心翼翼,但我以为书写当代史与之前的许多历史学家书写古代史也没有什么根本的不同。书写当代史的内心需要与人生经验,决定了我不属于那种仅仅对资料与文献做无休止的考证,过分迷恋学科技术的作者,大学学习哲学史的经历使我获得了这样的看法:涉及历史研究的最高要求就是让学科知识与技术服务于“众所周知”,用历史学的专业术语来说就是“高度通俗化”(Haute vulgarisation)。本书的目的就是这样,引导读者祛除学习艺术史的畏惧心理,轻松地去了解人类在这个领域里积累的知识与经验。
不用多说,本书是为试图了解艺术史的一般知识并具备基本常识的学生或者读者而准备的。我的意思是,本书的读者应该具备大学尤其是文科领域的基本知识(例如哲学、历史、文学和其他人文学科的基础知识),没有这些基础知识准备,我就要用更多的篇幅去解释相关的知识背景,这会使得本书非常负重,增加篇幅。尽管理解艺术首先需要感性与直觉,每个人有权解读眼前的任何一件艺术品,但是,缺乏文明知识的解读很可能不得要领,并且不能让你正确地理解艺术史。
由于不同文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和不同时期产生艺术的语境(无论是个人的还是文化的)完全不同,学习和研究艺术史很难采用统一的方法和路径,对远古时期的图像、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绘画,或者对宋代绘画的研究应该使用不同的方法。本书介绍的内容涉及有文明材料记录和研究过的艺术历史,不包括那些资料缺乏、大量存疑的“史前艺术”,这意味着本书所提供的方法与路径有限。在很多地方,我并没有给出精确的结论和方法,仅仅是以提问的方式进行说明,目的是唤起读者共同来思考。我以为,经过长时间建立起来的知识系统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坚固。
要告诫的是,正如艺术史本身不是一层不变的,我们对艺术史的理解也不可能是一次性的。学习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如果我们参与了关于艺术史问题的讨论,更不用说参与了艺术史的写作,也就事实上参与了艺术史的创造。艺术之所以具有永恒的魅力,是因为我们的参与,艺术史能够具有青春的活力,也离不开人们对她的反复审视。我们中间的大多数人并不准备成为艺术史家,但是,一旦我们遭遇艺术问题,一旦我们思考与讨论艺术的历史,就难免不从一个艺术史家的角度考虑问题,如果愿意,读者不要怕自己成为艺术史的叙述者乃至写作者,这样,我们就能够理解一位艺术史家之所以那样写作的出发点、理论态度和遭遇的问题。
本书的最终目的:希望读者能够通过阅读和相关练习大致具备三个基本能力(3H):即如何阅读艺术史(how to read art history),如何思考艺术史(how to think art history)和如何写作艺术史(how to write art history),尽管这三个能力是交互的和相互依赖的。当然,人文知识不是变魔术,掌握了技术就能够立即上台表演,正如前面我已经提示了的,这三个目的的实现显然需要例如哲学、宗教、文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学习来辅助;不断与艺术家的交流也会保持或者启发你的感觉能力,帮助你对不断变化的艺术的理解与认识。
艺术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有不少涉及艺术的内容本书没有顾及,例如瓷器、鉴定知识等等,我在这些领域欠缺学习的经历,难以胜任相关知识的介绍,希望读者能够在别的著作中获得弥补。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书涉及“艺术”概念、定义方面的问题,但不打算过分延伸这个问题,大多数关于“艺术”的著作应该是文明史给予我们的经验和思考的起点,因此,关于“什么是艺术”或者“谁是艺术家”这类问题,即便我在适当的地方有所提示,也仍然建议读者去阅读专门的艺术理论著作;本书会介绍不同的艺术史观,但不打算对不同时期的艺术史家进行判断,这样的课题也应该交给艺术史学史的作者来完成。只是,我希望在整个陈述中,能够引导读者参与到对涉及艺术史的若干问题的思考与争论中。
最后,给读者一个由您自己决定是否采纳的建议:在条件的许可下,你可以在绘画、书法方面做一些实践功课,甚至去试试雕塑或者陶艺,也许,这些实践对于你学习艺术史有潜在的帮助。
感谢北大出版社的编辑魏冬峰,她带着信任很早就向我约稿(2009年),并以充分的耐心忍受着我的拖延。考虑到年轻的学生、艺术爱好者或者艺术行业的读者急需了解学习艺术史的基本方法,那些走进画廊、美术馆和博物馆的观众需要获得常识性的准备,我就只能通过尽快完成本书来弥补我的过失。如果这本小册子对学习艺术史的读者产生了一丝积极的作用,我将感到欣慰非常。同时也要感谢蓝庆伟、王娅蕾在编辑校对方面给予的帮助。
2012年11月5日于从伦敦到香港的飞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