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sions of readers and authors: on Art since 1940 - Strategies for Art's Survival

这是一个需要不断调整视野和观念的时代,当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的多变特征搅乱了人们的生活的时候,曾经习惯了的看法和观念将随之发生改变。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艺术家、批评家和艺术史家一直在从事着改变世界对中国以及中国艺术的看法的工作,但是,直至九十年代中期,无论是自己内心的自尊心还是西方人的眼神、口气,都提醒着中国人:中国当代艺术处在被动地接受西方选择和认可的地位,九十年代关于“殖民”或“后殖民”、“国际身份”以及“与国际接轨”这类问题的讨论,表明了中国艺术家和批评家的困惑,无论他们是否具有理性的自尊,他们共同意识到中国当代艺术需要一种全球化的价值判断,而不是所谓的东方或西方价值标准之间的无聊战争;与此同时,他们既不认为西方的标准就是当代国际社会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共同标准,也深切地体会到在国家价值判断上缺乏有力的支撑。这样的现实持续了不少于十年的时间,当新的世纪来临,人类开始总结二十世纪艺术的时候,我们发现,无论出自何种原因,西方国家的学者将他们的视野逐渐扩展到了中国,他们开始从自己的角度和有限的理解中对中国的当代艺术给予审视。

2000年之后,各个国家的艺术史学者出版了采取不同立场和方法研究二十世纪艺术历史的著作,在不同的版本的最后章节里,我们可以看到对中国当代艺术家进行的介绍,将这些版本进行对照我们可以发现,著作者选择的中国艺术家没有一个类似像他们选择西方艺术家那样相对的一致性,显然,不同国家的学者了解中国当代艺术所获取的材料资源是不同的,他们之间对中国当代艺术并没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共同价值判断,所以,在九十年代之前出版的研究当代艺术历史的著作中,西方学者没有将他们的视野扫向中国,这是更容易想象的。

最近,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王春辰、丁亚雷译,易英教授作序)的美国艺术史学家乔纳森•费恩伯格的《1940年以来的艺术——艺术生存的策略》让中国的一般读者看到了一个多多少少明显的变化,即西方学者在他们的研究中开始添加了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内容,中国当代艺术被囊括进了系统陈述1940年以来世界上发生的最重要的艺术运动、艺术活动及艺术事件的艺术史教科书。尽管作者内心遗憾不少,决定尽快在他的第三版中增加进更多的中国当代艺术和艺术家的内容,但是,这个姿态和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已经清晰可见。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西方国家的艺术所呈现出来的情景并不如之前各个时期那样显得充满问题,尽管不同的经典展览按期进行,可是,人们没有在这些展览中看到像之前的许多展览那样出现使内心荡漾的奇迹,所有著作在叙述九十年代部分的时候,显得缺乏智慧的激情与兴奋,然而,从1993年中国当代艺术家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之后,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艺术领域里加速度地出场与展示,倒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景观。西方的画廊、美术馆以及相关机构最早开始了对中国当代艺术的青睐,他们给那些在学校和研究机构里从事观察和研究的学者提供了新的素材。中国艺术家在欧洲和美国以及其他国家的出现不仅仅是偶然的现象,频繁的展览开始引起西方学者的关注,这时,在没有任何即定的史学框架的支持下,他们通过对新闻报纸、艺术杂志、展览、画廊、拍卖行发出的信息进行分析,开始问自己:这是为什么?

事实上,自从九十年代初以来,世界的格局开始发生巨大的衍变,文明之间的冲突、局部战争的爆发、世界经济结构的改变以及冷战的结束,统统促使着这个世界不同的国家改变他们的战略和策略。中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市场经济与国际接轨,在相关的游戏规则上为中国当代艺术的生长提供了可能。当然,也正是由于缺乏国家意识形态的支持,使得中国当代艺术家不得不将他们的艺术生长的基础延伸到全球化这样一个即成事实的平台,即便缺乏种种资源,他们仍然受惠于市场带来的区域之间、国家之间甚至民族之间藩篱的打破。

这样的背景不简单是说中国当代艺术具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任何人也不能将中国当代艺术看成是一个区域化的现象,她的许多因素与基因,已经具有全球化时代的内涵。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这使得用简单的“西方”和“东方”这类概念已经失效。

西方的学者同样面临一个困境,在一个更加全球化的时代,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视野来观看发生在世界不同角落里的艺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费恩伯格将观察的目光转向中国当代艺术。不过,中国当代艺术是否具有特殊的什么“东方思想元素”还在其次,1995年移民到纽约的中国艺术家蔡国强设计的爆炸景观是否“是要让宇宙中的任何生物都能够看得见”并不是重要的趣味点,关键是,将中国当代艺术排除世界艺术史的充足理由是否仍然十分充足?

费恩伯格教授到了北京,他走访了方力钧、张晓刚等艺术家,他决定出版他这本书的中英文第三版修订版,增写若干中国当代艺术家,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家和批评家来说,所有这些都是喜讯,然而,对于那些研究新世纪艺术史的学者来说,这才是挑战的开始,从这个意义上讲,《1940年以来的艺术——艺术生存的策略》提示了读者和作者的视野必须不断拓宽。

2006年11月10日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