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对张晓刚的作品有什么看法,张晓刚作品的那些因素打动你开始来关注他的作品?您如何解读张晓刚的作品?
这个问题就由三个问题组成。简单地说,涉及到对艺术家不断成长的了解过程中的认识。如果你知道上个世纪80年代的背景,知道70年代一个喜欢画画的人能够做什么,就能够体会到三十年前的张晓刚等人到藏族人生活的地区(比如理唐)写生,将一种印象派的方法、表现派的方法用在自己的绘画里,让人感到有奇异而痛快的感觉。因为之前是采用苏联的体系,在内容与题材上非常受限制。一种新的方法和趣味的出现会在人的内心里产生新鲜的感受,而人对自己的生活的理解也就来自这些感受。之后,张晓刚完全进入到了表现主义忧郁的情绪状态里,这与他自己的经历有关。那是一个阅读西方著作的年月,我们都能够理解为什么艺术家会彻底地抛弃掉学校老师所教授的那些的东西。直到90年代初,张晓刚的绘画都在一种复杂的抒情与感伤主义的基调中,这当然与他的气质有关。而正是这个气质,导致他渐渐地发现了一种与自己的经历、中国人的历史和社会现实有关的绘画方法。虽然大家在一起的时候经常讨论语言和技法问题,可是,思想与观念仍然是大家关注的中心。所以,对张晓刚的艺术的认识来自对历史与个人背景的认识,也就很自然地去接受他的作品中的观念与趣味了。当然,如果我们一定要从语言与风格的演变上说话,那就故事太长了。他的作品中的历史性——社会的和个人的——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我想很多西方人看到他的作品会有这个感受。
2.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张晓刚的?是在什么样的契机下认识他的?
因为我们认识很早,大约是1985年左右,是周春芽把他带到我的家里来玩之后认识的。所以,也就没有什么“开始关注”的问题。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他就住在成都走马街邮局,我们是背靠背的街。所以,夏天吃饭都是串来串去,大家是朋友,喝酒、听音乐、谈艺术,说哲学,这样的接触就是了解与认识的过程。很多细小的事情都记得,而那些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正是我们理解和认识一个人的重要的东西。,它们共同暴露出一个人的性格与人格以及才智和气质上的问题。
3.谈谈你对张晓刚新的作品有什么看法?
他的新作品仍然是挥之不去的记忆的产物。其实,人一生下来可以看成一张白纸,每天的信息都会不同程度地染在上面。渐渐地,那些染在上面的信息就呈现出一种稳定的景观。如果曾经红色的信息染的时间最长、频率最高、面积最大,那么,红色的信息就会成为这张白纸上最多最大最深重的部分。所以,那些社会主义的历史现场、那些社会主义的室内景观,那些社会主义的道具都成为张晓刚的作品中的内容。可是,他没有去再现那些的东西,他使用了他自己的方法去找回并修改那些东西,使得那些东西既熟悉又陌生,事实上,这就是艺术家自己的一种对历史与现实的感受方式和评价方式。同时,他也将之前的很多关于生命与历史的因素延续下来,这样,我们很容易看到艺术家内心的一种逻辑。这个很重要,有很多艺术家的变化缺乏依据,他们对自己内心缺乏真正的认识,所以,他们会因为外部世界而改变自己的风格和内容,甚至变成另外一个人,让人不能识别。张晓刚的新作品我很喜欢,因为坦率地说,我们是同代人,我非常理解这些作品中的情绪。
此外,艺术家在新作品中强调了环境与社会空间,这是他的思想或者说思考问题的一次逻辑性的来回:从自然到个人,从个人到集体,再从集体到社会,作为个体的生命总是在这样的思考中被不断把握。那些模模糊糊的处理方式当然是艺术家的一种趣味与手法,但是,这些趣味与手法始终是以思想内容为出发点的。
4.张晓刚的作品现在已跻身世界当代油画天价之列,你对此现象如何看?
我们很早的时候就讨论过中国艺术家的命运的,当时没有想到会有今天这样高的价格。不过也讨论过也许有一天会达到一百万元。不过也觉得那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今天,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在价格上的奇迹与中国这个国家在经济上的奇迹一样,是有联系的。没有中国经济发展的今天,就没有当代艺术在市场中的“天价”。不能孤立地将中国当代艺术在市场中的情景与国家背景分开来讨论。简单地说,中国市场经济滑坡了,艺术市场也会滑坡。从根本上讲,正是市场支持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因为,直到今天,中国的当代艺术也没有受到美协这类国家艺术体制的任何支持与帮助。当然,有一个很重要的事实,那就是,中国当代艺术受到了全球的关注,这表明了中国特殊的历史与现实产生了特殊的艺术,像张晓刚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已经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部分,是他们的艺术构成了人类在这个时期的一种新的文明。这解释了为什么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那些官方机构里的“美术家”仍然没有受到世界关注的原因。
5.你和张晓刚的交情如何?谈一谈与张晓刚交往过程中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情?
交情的事是很个人的事情了吧。太细碎了。很多故事在这里讲不合适的。
6.现在流传一种说法,据说很多天价作品是一些相关机构出于商业利益炒做出来的,也有很多人说张晓刚的作品与其他的天价作品有很大的不同,你如何看待这种不同?你如何看待“天价做局”现象?
我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使用了一个让人讨厌的词汇“操作”。很多人问:为什么艺术要操作?事实上,我们不要对使用一个词汇有太狭隘的理解。一个基本的常识是,任何事情都需要计划、准备与实施,所谓“操作”、“做局”也可以理解为“计划、准备与实施”。重要的是要看我们做事情是否合法。市场“做局”在任何时期任何领域都存在,但是,合法的“做局”就是叫做“策划”,不合法的“做局”就称之为“犯规”或者“犯罪”。至于张晓刚等人的作品价格出现了“天价”,也是人们对艺术作品本身的判断以及特殊的中国背景的结果。去想一想,为什么十年前没有人“做局”?二十年前没有人去“做局”呢?任何市场不是人为能够做出来的,需要制度与价值判断基准,不信任何人可以去试一试,用一个亿两个亿去人为地“做局”,看是否能够做成功。再补充一句,张晓刚的作品价格在不远的时候会上亿的。只要这个国家的经济、全球的经济有更大的发展。
7.伴随全球金融危机, 2008年,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国内流拍的多了起来,天价画作更是惨淡。收藏界也一片恐慌,很多评论家判断,艺术市场的寒冬刚刚到来,你觉得面对这种情况,是否会影响收藏家继续收藏张晓刚的作品?为什么?
全球经济出现严重危机显然会影响到艺术市场。“流拍”的基本原因很少有人愿意拿钱去购买艺术品,这是市场经济时代的基本常识。其实,导致中国当代艺术的危机不简单地是市场,更主要地是体制。我们今天这个体制是,所谓能够代表全国美术家的协会对当代艺术没有任何帮助,可是,在这类机构里的“美术家”却可以占用纳税人的金钱。如果这个体制不改变,中国的当代艺术就只能依赖于市场。
在数量上,中国当代艺术的收藏家很少,有很多人是出于投资上的考虑,如果不能够产生利润,他们就不会投资。这是可以想象的。但是,只要市场有了恢复,这类人仍然是会回来的。说到底,收藏中国当代艺术的局面才刚刚开始,需要时间来发展与壮大这个队伍。我们的艺术教育本来就因为历史和意识形态上的原因而非常欠缺,也就不能够奢望在很短的时间里让收藏队伍成熟起来。这个状况与对教育的期待有相似之处。
张晓刚最近在美国做了一次展览,除了在学术上的评价很高以外,作品的销售也非常成功。这也说明了好的艺术是会受到青睐与关注的。除了那些别有用心的“美术家”与“批评家”的冷言碎语的中伤以外,张的艺术成就众所周知,他的艺术已经成为更多学者研究的对象。最近在阿姆斯特丹与一个西班牙的收藏家聊天,我问:为什么如此关注中国艺术?他说,我们西班牙有很多世界知名艺术家,比如哥雅、毕卡索、达利等等,可是今天,我们就要去关注张晓刚、关注王广义的艺术,因为他们的艺术是具有世界性的新艺术。
记住:当市场恢复正常的时候,那些能够被充分记录在艺术史中的艺术家的作品,将继续“天价”。
2008年12月15日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