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名称:回不去的未来
策展人:刘杰、吕婧
艺术家:陈秋林、冯立、黎朗、李青、廖斐、刘传宏+那颖禹、马海蛟、邱黯雄、邱洪峰、王川、吴鼎、徐跋骋、张天军、周行
工作团队:石颖、吴抗洋等
展览时间:2017年10月-2018年1月
展览地点:中国-成都-安仁
作品媒介:绘画、摄影、录像、装置、电影、文献等
首届安仁双年展总主题为“今日之往昔”,毫无疑问总主题提出了关于“时间”的讨论。安仁镇建制始于公元620年的唐初,1000多年几经兴衰,相对于今日,安仁历史的显学其实是约100年以来的历史,即民国以来的历史。民国以来的安仁历史在整个中国国家历史中具有典型的样板意义。本次双年展以“时间”为主题,而当代艺术的本质之一就是对时间的追问和对未来的展望。
本展览单元“回不去的未来”虚拟了一个来自未来的视角,以寻找记忆的姿态,迷恋并书写着当下的历史迷宫。由此,展览以双年展发生地的人文历史和特殊的在地性为基础,以西学东渐等与中国的现代化紧密相关的时空节点为起始线索,展开以“时间”为关键词的当代艺术讨论。如何看待历史及现当代(近百年)的中国现场,如何理解这一背景下的历史与时间?在当下,又如何书写属于未来的历史?对共同而具体的时空背景的理解,又如何进入更加个体化的当代艺术创作?它们又如何提示我们观察当下的中国现实与在地的历史样本?这些都是本次展览的疑问和线索。
展览选择的艺术家和作品以时间的多维度为脉络,这些脉络相互转换,形成展览中形式与主题的交融和循环:从展览现场发生的、真实的瞬间记录等所体现的时间开始;进入具体的,属于特定历史的年代时间;以及属于特定空间的物理时间;从中,又能产生一种抽象的,以个体感知为基础的心理时间;而不同的个体心理时间,又共同构成一种更广泛的,与地域和国家的历史书写有关的观念化时间。最终,这种宏观的时间感知又回到特定的原点,即安仁所提示的,具体的时空所构成的记忆场域。
属于国家历史的时间节点:清末民初--民国--1949至1978—改革初期1980至1990年代—城市化的中国1990年代以来—多元的21世纪;关于个体生命的时间记忆与体验;多元多维的时间 ……
艺术家及作品(以主题分类):
有关国家历史的时间节点:
民国:
邱黯雄--《山河梦影》--三屏录像+绘画
刘传宏--《皖南纪事》--系列绘画与文献
刘传宏+那颖禹--电影《刘三先生小史》
城市化的中国:
邱洪峰--《沈阳冶炼厂2002》--布面油画
陈秋林--《空的城》--七屏录像
个体生命的时间:
黎朗--《父亲》--30219天—摄影、装置、录像
王川—抽象水墨+布面油画
安仁现场的瞬间:
冯立—安仁时间—在地拍摄—系列的照片
观念化的时间:
李青 — 影像装置、绘画
廖斐 — 装置
马海蛟 — 摄影装置
吴鼎 — 装置、影像、照片
徐跋骋 — 动画、装置、动画手稿
张天军 — 绘画
周行 — 单频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