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第一部分十七年艺术(1949-1965)

1.窦书娜 20世纪50-60年代的新年画

2.王丽媛 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烙印

3.胥 瑾 美术史边缘的异彩——浅析建国后的连环画创作

4.李国华 十七年中的古元

5.林 一 恶之花—— “反胡风”漫画浅析

第二部分“文革”艺术(1966—1976)

6.陈 研 《毛主席去安源》研究

7.李秀文 图像见证历史-由油画《毛主席去安源》所产生的

8.郑 鹏 毛泽东形象在美术作品中的表现

9.王宁宁 透过绘画分析“文化大革命”这一历史现象

10.杨琳琳 热情簇拥下的“文革”美术

11.慕文泊 那个时代——以三个阶段对“毛泽东时代”美术的研究

12.江 凌 另一种影像——关于毛泽东像章的几个问题

13.廖 昕 “断层”的反思——再看“文化大革命”对美术的“伤害”

第三部分后“文革”艺术(1977—1989)

14.陈 芝 “伤痕美术”作品的简单剖析

15.刘世庆 流星划破夜空——关于“星星美展”

16.魏文姣 星火燎原

17.燕红艳 揭示历史的“伤痛”——关于“伤痕美术”的思考

18.叶胜男 “伤痕”从何而来?——浅谈“伤痕美术”

19.程 文 时代的“伤痕”

20.李方红 历史的印记——看罗中立的《父亲》

21.宋会芳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记袁运生和他的机场壁画

22.王 洋 时限下的个人风格与误读——关于吴冠中形式美的研究

23.杨 坤 解读与思考——试析吴冠中的中西融合

24.刘 菡 真实的雪域西藏——藏族艺术中窥真实和艺术

25.王爱华 绘画中的理性与感性——“’85新潮”的两种绘画风格

26.亓丽丽 关于“’85美术新潮”的艺术批评

27.靳建国 20年后的回眸——论“’85新潮美术”与中国的现代性

28.李 宁 85?85!85……——区区百年话现代

29.耿祥龙 新文人画评说

第四部分开放的艺术(1990—今天)

30.包 茜 空指——一个无意义的命题——试论四位“第三空间”艺术家的表达方式

31.徐志香 以徐冰为例看当代艺术

32.张 翼 对反艺术现象的一些理解

33.吕吟童 20 世纪90年代的录像艺术

34.苏文婷 诚实的影像——张培力录像艺术初探(1988-1999)

35.庄燕琳 浅谈观念摄影与中国传统摄影的区别

36.张宋振 新媒体艺术中的“国画”与“书法”——探究观念摄影与VIDEO艺术的联系

37.时玉玲 洪磊的“写作”——用相机“写作”的艺术家

38.刘晨旭 留下孔中的梦幻影像——对针孔摄影的一些思考

39.牛方娜 新时代的中西交融——以中国20世纪90年代装置艺术为例

40.吕燕玲 裸露的艺术——通过中国行为艺术中的裸露现象看裸体艺术

41.徐允英 行为艺术的思考

42.刘 凯 行为艺术

43.孟祥远 中国当代的行为艺术回顾与反思

44.游如钊 昨天,今天,然后,明天?——中日动画发展史、现状的对比及对将来的展望

第五部分女性艺术

45.陈凤霞 咫尺天涯的女性艺术

46.付玲芳 怎样理解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对当代女性艺术的梳理和思考

47.陈后凤 于历史中初长成——关于中国20 世纪90年代女性艺术中几个问题的简探

48.符 玮 中国现代女性艺术——从中西方女性艺术的区别和联系看中国女性艺术发展

49.彭方剑 女性主义若干问题浅谈

50.施帼玮 女性,艺术与权利

第六部分展览机制与艺术市场

51.蓝庆伟 惨淡经营——中国现代艺术展与广州双年展

52.袁 源 当代展览与官方意志

53.李研嘉 现代博物馆展览

54.王娅蕾 艺术与市场,理想与机制——从十五年前的期刊《艺术·市场》谈起

第七部分艺术批评与理论

55.赵 娜 幕后,台前……——批评家身份的转换

56.唐小伟 创造历史的视觉——中国近代视觉艺术的回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