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face

继《艺术的历史与事实:1900—1949》文集出版之后,文集的作者们在倾听“1950—2000”的中国艺术史课的同时,开始了新的问题的思考。事实上,对于任何一位研究者来说,二十世纪后半叶的艺术史都是一个难题。撇开“二十年没有历史”的观点不论,涉及这段时间的艺术让人悲欣交集。经历了整整一个世纪,中国人渐渐学会了对时间与历史的尊重,尽管面对过去的人物与事件有观点上的差异甚至对立,但是,将不喜欢、不热爱甚至仇恨的过去“焚之一炬”的状况也许不会再有了,人们开始学会以冷静的态度和理性的眼光去审视已经发生了的历史,这样坚持下去,我们这个民族不仅会有灿烂的未来,也会真正拥有自己的历史与过去。

基于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历史学家的立场,在对新的问题的研究中,我们对作者们没有任何观点与意识形态方面的特殊规定,这样做是希望他们能够尽可能地用自己的眼睛和大脑去分析和判断事物,得出自己的看法和做出自己的结论。

作为几乎没有经历过这段历史、正在汲取知识的学生,他们缺乏情境的感受和判断,他们对年长一辈的叙述有强烈的隔世之感,他们对三十多年前的大批判现场感到荒唐和不可思议。可是,与历史保持一段距离有很大的好处,这样可以使观察历史的人带着更冷静和科学的态度面对过去。对此,我们没有担忧。

此次的选题权力交给了每一个作者,他们根据自己的资料和兴趣决定自己的研究方向,结果,他们的论文仍然构成了一个大致的历史框架,从1949年到1999年之间重要历史阶段的艺术问题,都被涉猎并在不同程度上给予了独特的研究。

今天,研究1949年以来的中国艺术史的学者屈指可数,学术成果非常有限,严格地讲,也仅仅处在资料的收集以及方法论的准备阶段,希望短时间内获得巨大的收获是不现实的。基于此,我们对本文集的作者不应该有过分的奢求:他们开始阅读文献,开始收集资料,开始尝试着进行分析,开始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这就是收获与希望。

值得高兴的是,文集的作者们积极和认真的写作是富于成果的,他们没有局限于历史问题的一般叙述,他们甚至仅仅从一个小的现象出发,去观察和了解历史;在选题上,他们不仅选择了历史转折阶段的艺术现象,类似“女性主义”的问题也成为他们关注的重点,每一个方向的论题都能见到有思想的论述,这表明对历史的科学观察不会中断,并给人以这样的信心:总有后来人能够对过去的历史作不断深入的清理与研究。

本学期,孔令伟老师给学生开设了“中国近现代艺术观念史”的课程,这与“二十世纪中国艺术史”的课程形成了补充和呼应,加上这一百年的艺术历程充满问题,本文集的题目就确定为《艺术的历史与问题:1950—1999》。从目录上可以看出,本文集与《艺术的历史与事实:1900—1949》共同构成了一百年艺术历史的考察,这为希望了解这段历史的读者提供了一个大致的线索。尽管涉及这段历史的问题非常浩繁,远远不局限于本书的内容,我们也可以从一个个问题渐渐入手,随着时间的流逝,阅读与思考的积累,我们就会有对这段历史更为准确和科学的判断。

希望读者能够给我们提出宝贵的意见,也希望大家来参与历史的写作。我们都知道,书写历史就是书写我们的生活。

在此,我们要感谢四川美术出版社以及责任编辑陈默的支持,感谢史论系曹意强教授、张坚教授以及其他教授和老师的支持与帮助。本学期我们邀请了陈履生、邹跃进、殷双喜、王林、高岭、易英、陈丹青、高小华、黄锐、舒群、朱新建、刘子建、洪磊等艺术史家、批评家和艺术家给同学们讲授历史,他们为学生提供了很宝贵的历史素材和观点,借次此机会也对他们表示感谢。钱舒老师为这个系列讲座提供了很多工作上的支持与帮助,在此也表示感谢。在资料的整理和编辑上,蓝庆伟和张宋振以及不少同学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这里也是应该给予记录并表示感谢的。

吕澎 孔令伟
2006年7月5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