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大型国际性的展览的推广和宣传究竟该如何进行,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坦率地说,我们对西方国家的大型展览,例如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的推广工作缺乏研究。因此,我们只有根据我们的展览主题和目标来制定推广和宣传方案。
与之前策划的大型展览不同,“HISTORICODE:萧条与供给”的主题非常明确,从全球化的历史视野来审视今天的人类艺术,通过参展艺术家的作品来观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发生于今天的艺术总是直接与间接地展示这个世界的面貌,共同构成一个看上去互不相关但都能够不同程度地起着人类生活的结构支点的作用。而这一切都与过去有关。我在展览主题阐释中说:
审视“历史后果”不仅仅是历史学家的任务,每一位关心人类生活
更不用说关心个人命运的人都会有意无意地对“历史后果”给予评价和利用。从历史学的角度上看,已经过去超过16年的21世纪的今天,不过是20世纪不同人物与事件导致的后果。不仅如此,考虑到我们今天大量的话题来自20世纪,大量不断涌现的事实源于历史的成因,大量还没有发生但随时可能发生的事件都与十六年前的一百年里不同时期的问题有关,因此,在评述今天的“当代艺术”时,我们怎么可以断然不顾及“昨天”来单纯地讨论所谓的“今天”。
这个基本的出发点决定了我们的展览推广宣传应该尽可能让观众事先了解展览主题的依据。同时,艺术家总是希望对受邀参加的展览的主题有所了解,才能够决定自己是否适合参加,基于这些原因,我们邀请了北京行动印象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公司”)根据主题阐释的要求创作系列广告片,以保持从展览的初期宣传到最后的开幕过程中具有连续性、发展性的推广和宣传。由北京公司具体执行创意的纪录片系列广告是《HISTORICODE:萧条与供给》展览的整体广告计划中的一部分,由“序集”、“艺术史集”和“开幕集”共八集组成,其中,“艺术史集”根据艺术史的发展在时间的节点分为:1,19世纪至20世纪初叶期间的艺术;2,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之间的艺术;3,冷战的开始至结束之间的艺术;4,911之前的艺术;5,新世纪时期的艺术;6,本次展览的主题阐释与艺术面貌。在每次纪录片的台词的完成和图像资料的收集结束并完成初期成片后,我们才确定每集的标题。该套广告的宗旨就是通过19世纪到今天基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的变化而发生的全球艺术史综述来传达和呈现《HISTORICODE:萧条与供给》展览的主题与问题针对性,让社会和观众提前了解并感受本次展览的内容、形式、气质与问题倾向。我们就是希望这六集纪录片充分传递本次展览的思想背景,表明艺术与社会与历史的关系,并为观众理解本次展览的策划思路提供方便有效的路径。本次展览的标题核心HISTORICODE就是讨论历史与艺术的关系,其中台词由北京公司完成,由我来修订,影像的选用和处理也由我在把关。所以,纪录片完全可以看成是展览主题的形象陈述。
在中国,除了开幕式的形象片以外,其他大型展览几乎没有策划安排过类似的广告片。可是,我们知道:当代艺术是文化、社会、历史问题的艺术表达,谈当代艺术,必须放入文化、社会、历史语境中,这是认识和了解当代艺术最基本的常识,这也是理解艺术发展史的常识。我们越是把文化、社会、历史背景说清楚了,人们才越容易理解当代艺术,这是常识中的常识。举例来说:不清楚重工业时代的来临,无法理解印象派、立体主义;不清楚大机器生产对农业文明的挑战,无法理解毕加索、未来主义;不清楚一战、二战的背景,无法理解达达主义、杜尚;不清楚冷战的背景,无法理解抽象艺术在欧美的兴起,不了解美国消费主义社会就不了解波普艺术的含义……这个道理不用多说。概括地说,这套广告节目不是做企业的硬性广告,而是为展览做广告,是为人们理解展览主题提供有学术含量的知识背景的学术广告。
文化是软实力,塑造“品牌”是关键。品牌,取决于文化项目的水准。要提高“南京国际美术展”、“百家湖文化集团”“中国当代艺术”的水准,关键是做出国际高水准的展览来。否则,空洞地强调“南京国际美术展”、“百家湖文化集团”“中国当代艺术”,是没有用的,相反,如果我们的工作(包括其他广告工作)做得出色有效,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定是主办单位和展览本身,而不是那些生硬的企业说教。
针对“萧条与供给”这个当下全球共同面对的重大问题,宣传片利用互联网在全球传播,是对“当代艺术”、 “百家湖文化集团”、“南京国际美术展”的一再大力宣传,但不是令人反感的生硬植入。正如我们介绍展览各个策展人评委一样,评委的学术水准越高,主办单位的形象也就越高,无需口号式地声称主办单位的水平有多高。
一个涵盖一百年历史和全球共同问题的宣传片(按当代艺术的标准操作方式,我们的结构是:每个历史问题,都对应一批艺术大师),能够让观众将艺术与时代联系起来,把握展览要陈述的艺术问题的整体,而不仅仅是限于个别艺术家的语言或者风格。
推广宣传的工作包括很多方面的考虑:媒体的选择与分布、发布的内容和递进的节奏。在这方面,我选择了基本的推广路数,但是,加强了网络线上媒体的比重。最近两年,艺术圈的几乎所有人都有一个经验:网络媒体的推广效果远远超过了纸媒、广播甚至电视,在媒体的分布上,高度重视线上传播已经成为常识,何况人们不断听到纸媒杂志于报纸的停刊。
从展览的国际性来看,我们当然注重全球性的传播,因此,寻求国外公关公司的合作是本次展览的一个策略。在公关公司的策划下,展览通过国际性的媒体进行了推广,以致从意大利的一个城市也传来的朋友的信息:“我们在米兰看到了有关HISTORICODE展览的信息。”在这个方面的经验总结也许是:国外公关公司对中国的了解程度,尤其是对中国当代艺术的了解程度,决定了所制定的推广策略的有效程度,当然,组委会的公关部门与国外公关公司之间的沟通质量也影响到海外推广宣传策略的制定。在这方面,还有很多经验需要总结。
没有什么展览出版项目比论文集的编辑出版更为琐碎、麻烦和难以完成。本次展览安排了由策展评审委员会所有成员完成一篇论文的任务,我的目的是:既然展览是在探讨严肃的学术课题,每个策展人都应该就展览涉及的学术问题完成一篇相关论文。论文的质量让学界和社会去评说,而论文的工作本身却是十分具体而麻烦多的。首先,论文写作的时间不多(2个月左右),每个成员各自都有自己的项目和工作需要去面对,究竟用在本次展览上的精力是多少只有每个人自己知道。这样,有些人能够准时提交论文,而另外一些成员则完全超过了要求提交的时间,这给后面的翻译和编辑工作提出了非常多的困难,有些成员还在提交之后要求修改,这样的情况严重影响着论文集的按时出版。我们还安排了论文集的英文版。英文版的困难有几个:1,翻译的质量,学术翻译要求高,在费用和时间上与一般的翻译不一样;2,国外出版机构对稿件编辑的要求不同,她们更为注重工作规范,而不像国内为了抢时间不顾基本的流程,加上版权方面的技术要求以及工作习惯,这次在开幕之前出版几乎没有可能性。这为以后的展览学术出版再次提供了经验。事实上,中国与国外在做事情上有时间速度上的差异:前者迅速完成工作,但错误和质量经常出问题,后者虽然缓慢,但出来的品质往往很好。
无论如何,大型展览的出版比一般画廊的展览推广具有更多的复杂性,且会因为投资人、赞助商、策展人以及团队的不同而出现差异,因此,用模板思维去工作,往往会碰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