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ng Zhuan’s critical practice

从1979年起,针对艺术现象进行的艺术批评有了可能。在近40年的时间里,中国艺术批评不过两个大的实践路线:一是艺术批评与现实问题紧密联系,将艺术现象的问题和重要性集中在与社会、历史、意识形态及政治观念的关系方面,将新的艺术现象视为社会整体变化的一个部分;另一类艺术批评更多地将批评所涉及的思想与观念视为一种人类思想演变的逻辑,关注思想方法与观念改变,并认为如果批评本身失去了自身的逻辑,就失去了批评的独立性和建设性。黄专大致属于后一种类型的批评家。

黄专很早就介入了中国现代艺术运动和当代艺术的批评事业中,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到新世纪,他都将艺术批评的重点放在艺术的观念变化方面。与其他一些观念主义批评家不同,黄专有深厚的传统学养和艺术的鉴赏能力,他不会直接去使用来自西方的任何理论与方法,尤其是在不同时期在中国学界流行的当代思想家和学者例如从德里达、福柯、哈贝马斯、德勒兹、布尔迪厄、齐泽克等等。黄专总是对来自西方的思想理论保持一种如何能够融入中国问题的愿望和防止简单挪用的警惕性。以致在新世纪里,他开始有意识地选择脱离之前的语词系统的方法来看待发生在中国的当代艺术现象。当然,如果需要,他有时不妨回到像康德这样的经典哲学家的“思想家园”里对中国艺术问题进行类比,同时他也将属于符合中国人的世界观的态度来呼应人类思想核心中的共性——例如他有时也用老庄的态度来讨论今天的艺术,他对艺术批评的语言系统有着持续的思考和追问。

黄专的批评实践在他前后主持OCAT时期获得了充分发展,他通过一个个具有艺术史价值的展览,将自己的批评触角深入到人们还没有来得及去关注和分析的领域,这使得他的批评不仅获得了有效的积累,还保持了他天生具有的思想逻辑的分析兴趣。这既避免了肤浅的反映论和实用主义,也让那些仅仅将词语和概念(尤其是西方著作中的)作为陈述思想的工具的人感到羞愧。在很大程度上讲,黄专在OCAT的实践,是他的艺术批评和推动当代艺术发展的综合实验,他的那些实验的成果很自然地构成了中国的批评史和展览史中的学科范例。

黄专的艺术批评与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立场保持着一致性。这使得他的批评和对艺术界提出的问题具有逼迫性的特征,在一个个人思想仍然难以充分阐释的时期,黄专仍以他的犀利和断然的态度引发艺术批评的焦点问题,尽管他的观点有时激发了不同观点的抵触和质疑,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不妥协的立场。这就是为什么他的艺术批评的风格和态度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之一。最重要的是,黄专从80年代以来完成的若干批评文献是如此地具有节点性的特征,以致构成了从1979年以来浩瀚的艺术历史的一部分,任何人都知道: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艺术批评本身也是艺术实践不可分割的部分。这一点,黄专在他的艺术批评、历史研究、策展项目和其他学术活动中表现得非常清楚,所以,黄专的艺术批评是留给我们研究中国当代艺术史十分珍贵的学术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