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昨天和今天的全球化
——如何看待今天中国新艺术的语境
CONFRONTING THE GLOBALIZATION OF YESTERDAY AND TODAY: How To View The Context of Today's Chinese New Art 【02】
的确,2000年后,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媒介。艺术家们开始探索数字艺术、网络艺术、多媒体艺术等新兴领域,利用技术创新来表达和传播自己的艺术观念。基于展览的商业化和艺术教育领域的推动,新技术在新艺术的运用中得到了普遍的肯定,在众多大型展览中,通过新技术创作的作品成为观众趋之若鹜的亮点。不过,由于批判性思维在新的政治空气下和商业目的的推动下的减弱,大量的新技术作品更多的是创造了现场景观,人们视这些景观为一种流行的『酷炫』。
中国在历史文化和政治制度方面与西方国家的差异,即便在改革过程中有一些政策支持、社会文化环境也随着全球化生活的影响而导致更加的开放,艺术界——主要是民间艺术交流的力量——内外的深入对话与合作,减弱了政治制约和市场压力的外部挑战,但是政策的改变、缺乏稳定的艺术制度尤其是意识形态的波动会让之前的艺术可能性受到影响,政治上的敏感和社会议题仍然存在审查和限制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艺术家在探索某些敏感话题或表达方式时可能面临审查风险,这经常导致他们的创作思想自我约束。
市场导向与商业化倾向更直接影响着艺术市场的变化:一方面,正是创新会受到市场的欢迎,市场规则促使艺术能够不断有新的产品进入流通,另一方面,一些艺术作品更多地被主要是画廊操纵的市场需求和投资价值所左右,艺术的创造性功能受到商业逻辑的影响,导致创作的独立性和艺术的深度受到挑战,在一定程度上讲,艺术的发展很可能受到市场意识形态的控制。
在西方国家,少数族裔、黑人身份、女权主义问题在文化冲突中非常突出,中国艺术家却很少遭遇这样的问题。严重的是,中国艺术家所带有的传统文化基因以及旧有意识形态随时间变化产生的影响,却与大多数国家在价值观和文明态度上存在明显的分歧。同时,那些与西方当代艺术家的艺术观念和作品形态接近的中国艺术家的艺术实践事实上受到不同程度上的质疑,所以,文化身份含有太多的意识形态因素,艺术的出发点与价值观基础变得非常模糊,这大大削弱了今天的艺术创作的思想力度。
今天的年轻艺术家几乎毕业于美术学院,可是,美术学院的教育最为强调的是政治思想的正确:尽管中国艺术教育在规模上——学校与生源的增加——发展迅速,但是毕业后的年轻艺术家在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和全球性议题时,缺乏更多的跨学科人文知识和思想深度的支持,他们普遍凭借纷飞的信息源和缺乏系统的人文知识在从事他们的聪明的创作,从国外留学回国的艺术家大致也是如此。
全球化背景下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城市公共空间的增加和对城市形象的塑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公共空间对于艺术创作和展示水平的要求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公共空间的规划、定位和使用受到体制、官方意识形态和美学标准等多方面的限制,这使那些具有社会批判性和公共问题参与性强的艺术家面临持久的困境。
然而,全球化的迭代仍然不能用人们曾经使用过的单一『世界观』和『世界语』去完全看待和处理地域性问题,例如不同国家的社会制度以及地区的社会惯性仍然明显地影响甚至制约着外来的信息干扰,国家或地区的文化、经济、社会和政治特征所保持的意识形态与思维能力仍然十分强大。实际情况是,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是某个或几个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方面明显强大的国家的代名词,这些国家按照自己制定的规则建立、维系以及巩固着的国际秩序,但是这并未导致其全球文化完全同质化,其影响表现在地域性特征之间发生复杂的碰撞与调整,进而也促进各国家和地区产生与自己的历史和现有文化相关联的文化多样性的成果。全球化所带来的『国际性』经常被保持和强化本地文化特征的地域性能力——如语言、习俗、传统艺术——所挤压或者消化,经常出现的现象是,个体艺术在地域性的框架内,继续以自身文化特征来形成身份认同感,在艺术领域表现为艺术家通过材料、语言符号以及批评的语词选择上的提示。
较之过去更为复杂的局面是,西方以规则建立的国际秩序在一些制度不同的国家的政治与社会治理的地方化需求下受到扩展方面的挑战:由制度决定的意识形态冲突对全球化本身也处在动态性的调整,不同国家与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在面对全球挑战时,基于本地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决定着它们在政治和社会治理中经常注重本地的文化价值、社会稳定和文化的可持续性。这一切,都属于影响今天的艺术思想与生产的不可忽视的语境。
当然,我们不必过多地去讨论昨天的全球化与今天的全球化之间在技术、经济结构、地缘政治方面的异同,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以2018年开始的中美贸易战为标志的新旧全球化在各个领域里总是表现出交叉与复杂的关联,例如:铁路、轮船等工业革命带来的交通工具,以及电报和电话的通讯与互联网、移动通信、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继续并存(技术);传统制造业和区域性贸易与服务业、数字经济和全球供应链同时存在(经济);不同制度与意识形态对立与多极化和保护主义同时存在(地缘政治)。
基于意识形态冲突的地缘政治和贸易摩擦对中国的现实和未来正在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中美贸易战和科技竞争加剧了两国关系的紧张局势,这不仅影响了双边贸易,还对全球供应链造成了冲击。的确,全球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导致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朝着明显的制度和价值观区隔方向的变化,如欧洲和亚洲的政治动荡、俄罗斯与西方的对立,以及中国对原有意识形态的坚持增加了中国在全球市场中的不确定性。这里要说的是,任何国家的文化影响力与国际话语权与其文化软实力的性质和提升有关,这是一个常识。而在过去的40年,中国经济实力虽然获得了明显的增强,但其在全球文化传播和影响力方面几乎没有市场,孔子学院的普遍受挫表明了文化的内在性质,即文化的传统力量、价值观基础以及创新的条件存在问题。不过,对于今天中国艺术界,我们要问的是,什么是我们的文化?什么是我们的文化的竞争力?什么是我们的文化的价值观平台?我们的文化、竞争力以及价值观平台与人类文明究竟是什么关系?
今天,美国和西方国家将主要是他们制定的规则作为新的国际秩序的前提。中国试图在全球治理和国际规则制定中拥有更多的参与度,目的在于确保在全球化进程中能够更多地发挥自己的作用。但是,我们的文化和思想软实力究竟是什么?我们究竟有多大的能量与智慧能够创造新的规则与国际秩序?几十年来,中国的确没有拿出自己的成系统的方案。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当代艺术家逐渐进入国际艺术展览和市场,如威尼斯双年展和卡塞尔文献展等,这似乎意味着中国艺术在全球舞台上获得机会与发展的可能性。不过,基于不同文明之间的竞争历史和特点,今天的中国艺术家更多地受到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以及当代艺术思潮的影响,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西方大多数国家仍然保持在旧有的符号化识别程度。一段时间里,蔡国强的火药画和艾未未的社会装置作品受到西方人的欢迎;张晓刚、王广义、方力钧、岳敏君的作品不仅出现在展览中,也出现在具有宽阔体例的当代艺术史著作中。当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艺术市场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关注,成为全球艺术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些以文化艺术表现出来的『软实力』的性质与导致的影响被认为是可疑的——基于潜在的价值观这些当代艺术与国家主张的价值观是不符的。
不少年来,尽管北京、上海等城市似乎成为醒目的当代艺术中心,也吸引了大量国际艺术家、策展人到中国举办展览,但这是否提升了中国或者中国艺术在全球艺术界的地位仍然是一个不能够轻易回答的问题。一度,中国当代艺术通过国际展览、艺术交流,尤其是艺术市场,似乎提高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文化影响力,但是从近年来的实际情况看,中国的当代艺术不仅没有在国际艺术领域发展,在国内也因为经济下行和意识形态管控而大大降低了活力与影响力。
最后,在讨论全球化问题上,最终,我们不得不正面回答,中国主张的价值观与全球化的价值观有无冲突?基于中国的政治制度和传统文化,可以形成基本对比的是:
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强调集体主义,即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强调社会和谐以及相应的等级制;而全球化的文化价值观则强调多元文化,并尊重不同文化的平等地位,个人自由与权利是文化的基础:在实际的文化交流中,两种不同价值观表现出明显的冲突。有辩护主义者说:应该在全球化进程中平衡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关系,但是实际的结果仅仅限于文字游戏。
价值观当然包含着政治价值观,中国实行的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强调集中的政治权威和国家对经济与社会的宏观调控;而全球化的政治价值观则强调民主与自由,国家干预通常用于对他国内政,目的在于促进西方国家概念的人权和民主。所以,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试图在国际合作与国家主权之间找到平衡,参与全球治理的同时坚持自己的主权原则,在政治价值观上一直面临巨大的挑战。
此外,太多的人将经济价值观与政治价值观分开来对待,这样的看法是幼稚的: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这导致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程度和时机并不稳定。而全球化的经济价值观意味着完全的自由市场经济:并认为只有基于共同执行的规则的全球化才能促进市场自由化和经济一体化,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和共同市场的开放。事实上,全球化的主要推动者——西方国家——普遍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个制度强调自由竞争和市场效率。所以,中国的国家主导经济模式与西方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存在明显的冲突。中国试图在全球化过程中平衡国家调控与市场自由化之间的关系,这个看上去是经济问题而实际上是政治制度上的安排问题。中国面临的问题是,当中国卷入全球化时,在获得了中国的经济开放和发展的同时,也遭遇了全球经济治理中规则的制定权方面的难题。归纳地讲,中国的政治制度与市场经济的规则存在潜在的冲突,主要体现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治控制与经济自由、国家干预与市场竞争,意识形态与普世价值观等方面。联系到艺术领域,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现代主义艺术和当代艺术在许多方面与官方艺术标准存在冲突。这些冲突主要体现在艺术创作的自由度、审美标准、主题表达、政治态度和社会批判等方面。这样的制度逻辑能够让人们理解为什么在民营企业受到打击的时候,官方美协的展览活动与曝光的力度却超过了之前。的确,艺术现象的此消彼长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可以看清楚的是:非官方的当代艺术的资本来源是市场——即基于市场规则;而官方美术展览与活动的资金来源是纳税人的钱——即基于权力意志,在面对国家遭遇经济困境又重新肯定民营经济事实上起到重要作用的市场经济的今天,人们该如何在两种现象的对比中评判其合理性与合法性?
现代主义和当代艺术家强调艺术创作尽可能的自由,追求个性化的表达和创新,反对传统和权威的束缚。在题材、形式和方法上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创新,包括批判现实、反映社会问题和探讨人类存在等复杂主题,作品非常明显地表现出强烈的个人风格和独立精神。这就是为什么现代主义发展了表现主义、抽象艺术、观念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等各种形式和流派的原因。而美术家协会的官方艺术标准通常对艺术创作有一定的规范和控制,强调表现主旋律、艺术的社会功能和官方强调的政治意义。艺术创作需要符合国家的政治路线和文化政策,并且受到国家意识形态的制约。总之,官方艺术标准强调艺术作品应传递正面和积极的信息,表现社会的进步和美好生活,反映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主张的创新必须以传统为基础。很明显,现代主义和当代艺术的自由创作理念与官方艺术标准中的意识形态控制始终存在冲突。的确,中国的现代主义艺术和当代艺术在创作自由、审美标准、主题表达、政治态度和社会批判等方面与官方艺术标准存在一定的冲突。这些冲突反映了艺术创作中的多样性与规范性、自由表达与政治正确、社会批判与和谐稳定之间的张力。不过应该看到,尽管存在这些冲突,在过去的40多年的改革开放时期,艺术家们尽量在表达个人观点和符合官方标准之间寻求平衡,在全球化时代的多元价值观与官方艺术标准之间寻求平衡,基本的现实是,中国当代艺术保持了审慎的但是已经缺乏历史活力的多元化。在面临迭代之后今天的全球化时代,中国的艺术究竟会朝着什么样的可能性发生变化?我们只能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