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澎:你可不可以谈谈为什么要在画中使用照片?
管策:最初是弄丝网印刷,但丝网的效果并不理想。也是一次联系丝网印刷的事,一个朋友谈到了转印。他说,复印件就可以转印。我就开始研究转印。采用香胶水,或二甲苯,把复印件转印到吸水性好的纸上去。碳粉碰到这种溶剂就会脱落,使碳粉印在纸上。香胶水在复印件的背上,用用劲,就可以把复印件上的图象印在下面的纸上。以后我找了铅化纸,但铅化纸太毛糙,印出的效果不太好。后来又发现了一种画中国画的皮纸,效果几乎和原件一样。当时采用复印件,只是为了拼贴,利用其中的图象。一幅画中,有些图象之间并不相干。但是为了层次的需要,我有时要在纸上再画,但这样又要和上面的痕迹重叠起来。于是,我就尝试一开始就在纸上把底子做好,上一个底子,然后再把复印件上的图象印上去。但是,这样一来,又牵涉到了一个新问题。底子如果是用丙烯这类材料做的,复印件上的图像就会因底子不吸水而印不上去。层次就出不来。但是,无论如何,我认为这样仍然没有达到我希望达到的那种效果。1989年与一些朋友办了一次展览,在展览中发现了这个问题。到了1991年八人展,这个问题都没有解决。以后我开始尝试用照片,但使用的范围不大。后来我想,与其如此,不如干脆把照片放大,利用其丰富的层次,直接做效果。所以,到了去年,照片的使用就非常充分了。但是,照片上太完整的图像又使我不满足,于是我就把它破坏了。整个过程我是在逐步尝试中性慢清楚的,在过程之中,并没有十分清晰的设计与考虑。
吕:照片图像的选择有没有着意考虑呢?
管:我这个人比较强调直接性,如果一种图像传递出来的感觉与我希望的相近,这种图像还能启发我对整个作品的考虑,我就选择它。看起来选择的照片是比较随意,但实际上照片在作品中最后能起到决定整体效果的作用。
吕:在照片上画布之前,你是不是在画布上要先做一下?当照片贴上画布之后,又要作一些处理,并且使用油画颜料?
管:是的。之后,我又回到了转印的问题上。因为虽然照片的层次效果比较丰富,但转印的效果仍然是照片不能替代的。
吕:那么,以前所碰到的转印效果不好的问题又怎么解决呢?
管:我采用了宣纸,原来我采用的是一般的复印纸,后来,我在无意中发现了宣纸,宣纸的效果不错,因为它很吸水。
吕:有一个问题问一下。由于作品尺寸较大,而你选择的图像在放大之后,复印件只能分别制作,不可能一次性做一个完整的图像,这样,每次七零八落的转印件所出现的效果就不可能统一,那么,最后的效果与当初你想象的效果是否一致呢?
管:当然会出现一些偶然的效果,意想不到。而我从来就不放弃偶然的效果,并且充分利用它。比如画中的两张转印件只能一张浓一张淡,这种变化反而会带来效果。以后,我又采用了SO印刷软片。这种软片透明度高,效果好。但反差大了些。制作“双年展”的那件作品时我为了使图像清晰,我在翻拍图片时加了近摄镜,拍了两张底片,然后分别放大。有时,我为了清晰度,便把复印件直接贴在SO软片上,让其曝光后把SO软片洗出来,使其成为一张大的感光片。如果条件好,我会用24寸的大片子直接做效果。
吕:好了。如果我们面对完成的作品时,我想知道,你认为这样的制作,自己的特点在什么地方?
管:我想我使用图像和使用的方法,有我的习惯。制作方法每个人都可以有,但对图式的选择以及具体的对待就因人而异了。作画的每一步,比如选择图片、使用工具、照片的位置、面积、细节的处理,都能反映出一个人的习惯,反映出他的性格特点。整体看上去,人与人是不同的。
吕:下一步有什么想法呢?
管:我想用一下人体,用人体摄影的照片来做。我会考虑翻拍的方式,暗房的制作。不能太摄影,过分的摄影效果是不行的。后期的处理,加工很重要。
吕:使用照片的结果,你是如何考虑与绘画的关系的?
管:我想不要把照片给我们带来的一般经验看得太重,我翻拍照片,之后又在上面处理,是把它作为一种画面中模糊的因素,不能把照片看得太认真,要看作品的整体。
吕:为什么要用蜡呢?
管:蜡可以减弱一些色差,从侧面看,还可以使画面增加一种层次感。另外,蜡里可以加油画颜色。
吕:蜡溶化又冷却之后,会不会裂呢?
管:不会。你也不必涂得太厚。薄薄一层就可以出效果。蜡上去之后,还可以用油画颜料再画。
吕:这样油画颜料会不会掉呢?
管:不会。油画颜料上去之后,你还可以再把油画颜料弄掉,这样存留一点颜料还会出现新的效果。
吕:布上大多用的是纸吧?
管:是的。我曾想过找一种铝材料,要薄。
吕:参加“双年展”的那件作品中你使用了银漆,时间长了,会不会变质发黑呢?
管:不会的。这种银漆是汽车的保护装饰材料,不会变黑。
吕:这些布上的纸是用什么粘上去的呢?
管:用的是“立时德”粘合剂。
《当代艺术》系列丛书6,回顾与反省——“广州九十年代艺术双年展”,管策,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1993